柔性化系统的过往
栏目:企业资讯
发布时间:2019-10-28
柔性化系统能够减少直接劳动力,在少人看管条件下可实现昼夜24小时的连续“无人化生产”;提高产品质量的一致性。尽管这看上去是一个刚刚兴起的概念,但实际上,它也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。
1967年
英国莫林斯公司首次提出的柔性化系统,研制了“系统24”。其主要设备是六台模块化结构的多工序数控机床,目标是在无人看管条件下,实现昼夜24小时连续加工,但最终由于经济和技术上的困难而未全部建成。
日本、前苏联、德国等也都在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,先后开展了柔性化系统的研制工作。
1976年
日本发那科公司展出了柔性制造单元,其构成一般由1~2台数控机床与物料传送装置组成,有独立的工件储存站和单元控制系统,可实现有限工序的连续生产,适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应用。
70年代末期,技术上和数量上都有了较大发展,80年代初期已进入实用阶段,其中以由3~5台设备组成单元居多,但也有规模更庞大的系统投入使用。
1982年
日本发那科公司建成自动化电机加工车间,由60个柔性化单元和一个立体仓库组成,另有两台自动引导台车传送工件,此外还有一个无人化电机装配车间,它们都能连续24小时运转。
这种自动化和无人化车间,是向实现计算机集成的自动化工厂迈出的重要一步。与此同时,还出现了若干仅具有柔性化系统基本特征,但自动化程度不很完善的经济型柔性化系统,使柔性化系统的设计思想和技术成就得到普及应用。
如果您有任何测量相关的问题
或者需要仪器检定服务
购买测量仪器
留言或拨打以下电话即可
022-87931765
上一篇:
柔性化制造的构成
下一篇:
柔性检测助力“智能制造”